王保宁,男,1981年5月生,山东即墨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竞技宝官网下载app竞技宝在线登录最新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中小学科普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史研究,近年来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清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代表性论文
1.王保宁:《清代秦巴山区的资源消耗、山区稳定与玉米扩种》,《中国农史》(CSSCI)2024年第4期。
2.王保宁:《明至民国年间东南地区番薯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CSSCI)2024年第3期。
3.王保宁、耿雪珽:《利从江南来: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豆类作物更替》,《中国农史》(CSSCI)2022年第2期。
4.王保宁、陈彬:《1953—1957年我国推动生猪增产的政策举措及成效》,《党的文献》(CSSCI)2022年第1期。
5.王保宁、王怀祥:《饥荒循环:清代陕南山区的粮食供应》,《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CSSCI)2021年第3期。
6.王保宁、朱光涌:《以新作物为名:乾嘉年间徽州驱逐棚民运动再讨论》,《清史研究》(CSSCI)2019年第1期。
7.王保宁、朱光涌:《从抵制到接受:清代浙江的玉米种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CSSCI)2019年第1期。
8.王保宁、耿雪珽:《华北地区两年三熟制形成问题再讨论》,《中国农史》(CSSCI)2019年第1期。
9.王保宁:《明末清初的气候突变与山东耕作制度变迁》,《农业考古》(中文核心)2014年第4期。
10.王保宁:《乾隆年间山东的灾荒与番薯引种——对番薯种植史的再讨论》,《中国农史》(CSSCI)2013年第3期。
11.王保宁:《花生与番薯:民国年间山东低山丘陵区的耕作制度》,《中国农史》(CSSCI)2012年第3期。
12.王保宁:《增产与减产:农业合作化与1950年代的山东耕作制度》,《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5期。
13.王保宁:《市场与生态:民国年间山东平原区耕作制度变迁》,《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2期。
14.王保宁、曹树基:《清至民国山东东部玉米、番薯的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CSSCI)2009年第4期。
15.王保宁:《胶东半岛农作物结构变动与18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学术界》(CSSCI)2009年第5期。
16.孙立新、王保宁:《胶州湾北海岸的史地变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7.孙立新、王保宁:《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07年第2期。
主持课题
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耕作制度演变视角的技术选择行为研究》(ZR2013GQ013),2013.10-2016.10。
2.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革命、生态与技术:山东党组织领导的农业增产研究(1937-1945)》(17CDSJ06),2017.9-2019.9。
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清代长江流域玉米种植史研究》(21CLSJ07),2021.4-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