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我院特邀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学术泰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二级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鸿武先生担任主讲嘉宾,围绕“地方高校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国别学”这一核心议题,在崇德楼404会议室与我院师生展开了深度座谈和交流。学院党委书记刘新生主持会议,对刘鸿武院长百忙中莅临我院指导学科建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学校社科处刘本森副处长、刘钻扩副处长、学院党委副书记鲁法军、学院党委委员兼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蕾教授以及部分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等与会。
座谈交流伊始,刘鸿武院长首先对区域国别学进行了精准定位和边界划分。他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调整后新增的交叉学科门类中六大一级学科之一,广泛涵盖和深度融合了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四大学科门类(今后拟将地理学亦纳入其中)。这一融合绝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旨在构建解决国家和全球重大战略问题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集成化新兴交叉学科。继之,刘教授紧紧围绕“如何准确理解‘国家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创新发展’及地方高校在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通过学科创新与特色发展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进而实现地方高校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两大核心问题,进行了清晰解读和精辟回答。刘教授以非洲研究为例,强调了“守正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这就是既要夯实传统史学根基,又要打破学科壁垒。他鼓励青年学子突破“史学仅做历史研究”的认识局限,关注并研究中国援非史,包括援非交通史、援非基建史、援非医疗史等,进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刘鸿武教授继而结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业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阐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理应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他指出,长期以来尤其近年来,之所以形成了世界的非洲研究看中国、中国的非洲研究看浙江、浙江的非洲研究看金华、金华的非洲研究看浙师的局面,应该说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高度重视高校与政府对接、高校与企业对接、高校与研究对象国对接的务实实践息息相关。刘教授强调,地方高校能否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了“国家发展战略”与“(高校)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内在关系,是否牢牢抓住了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并契合了国家发展战略,是否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做到了适时调整和优化学科架构、革新育人机制和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根基的区域国别学复合型人才。最后,刘教授还就山东省高校如何主动与政府、企业和研究对象国对接进而发挥智库的引领作用,山东省各级政府和企业如何利用省内高校的智库成果挖掘非洲市场潜力,进而为本省农机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提供支撑等,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和极富启迪意义的宝贵建议。
会议尾声,刘新生书记代表学院、刘本森教授代表社科处、孙立祥教授代表亚太研究中心做了总结发言,一致认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为包括我校在内的全国地方高校如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和做出了示范性的学术引领;而刘鸿武院长作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非洲研究顶级学者和区域国别学学科的规划者、组织者、推进者和奠基者,所发表的一系列真知灼见对推动我校乃至全国区域国别学研究极具启迪和指导意义。座谈交流会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和依依不舍中圆满结束。